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疗科主任石梅教授出席了本届会议,并作了《2016 ASCO 脑胶质瘤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
石梅教授表示,现在无论是手术、放疗还是化疗,我们都在向着分子病理分型的精准治疗方向发展。
今年,中国专家团队分别在中外期刊上刊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别是胶质瘤以及弥漫型胶质瘤治疗的指南(《中国CNS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在《指南》中,无论是对于低级别的、三级的、间变的还是胶母,结合它的临床学的特征、遗传学的信息,给出了治疗相关的选择流程图,这对于临床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基于这些整合医学的研究,至少对于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面对一个低级别的胶质瘤的患者,当它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我们知道了他的中位生存可能会有8年的时间,这样,我们就会积极的鼓励患者进入到规范化的治疗当中。
但是临床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个低级别的脑胶质瘤,为什么它的预后这么差呢?一年的时间就复发了、就进展了,这可能跟它的IDH是野生性相关的。研究显示,同时携带TERT和IDH1/2突变的胶质瘤,预后最好;只携带TERT突变的四级GBM(原发)或三级间变性胶质瘤,预后不良;只携带IDH1/2突变的胶质瘤,生存期较长。
总的来说,现在的临床工作仍然是基于NCCN指南,在《指南》中还要参考临床的一些特征。比如对于低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治疗的选择,对于低微的和高危的认定,仍然是用年龄和完整切除与否这两个指标作为界定。
对于高危的患者来说,年龄大于40岁,或者说没有完整的切除,就是一个高危险患者。从高危患者来看,《指南》以放疗为主。但是现在到了分子分型的时代,有没有可能让化疗这样的药物也粉墨登场,让它也在一部分高选择的患者当中发挥它的作用呢?
2016年ASCO第一个研究《替莫唑胺辅助治疗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治疗应答的分子学与影像学的相关性》。
这个研究,对于临床在抉择患者治疗当中,结合这些分子学的信息,给我们多了一个补充的实践的机会/条件,也许对于那些术后不能或者是暂时不愿意接受放疗的患者,这部分对1P/19q共缺失的病人,我们可以尝试用化疗来替代;但是对于IDH野生型的患者是坚决不能够只适用单纯的化疗进行治疗。
这个研究依然还有些问题,单用化疗药物进展之后,再做同步放化疗,挽救的效果是否跟初始就进入到放疗或者放化疗结果相当,今后也是拭目以待的。当然不同的治疗方案,长期的神经毒性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016年ASCO第二研究,《CATNON群际、随机、Ⅲ期临床试验:1P/19q非联合缺失的间变型胶质瘤患者接受TMZ同步和辅助化疗的中期分析结果》
这个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在1P/19q没有缺失的、间变的,也就是说三级胶质瘤患者,可以加入药物维持化疗,可以使死亡的风险下降大概35%左右,对于PFS的获益差不多达到50%。
这个研究,对于间变型的脑胶质瘤患者,对于1P/19q没有缺失的病人治疗可能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机会。
老年胶质瘤的治疗策略:标准的“Stupp”方案在2005年发表,2009年更新以后,成为今天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历史性的里程碑的事件,或者说标准的选择,即在选择以后进入到放化疗的同步,然后再配合术后放疗辅助六个月的化疗。
这个研究显示,两年到四年的生存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个研究并没有入组65岁以上的患者,而胶母的发病人群,中位年龄恰恰是64岁,而在大部分的对于胶母的三期临床RCT的研究当中,对于这部分老年患者并没有纳入,这也就是说对于老年胶质瘤患者的治疗,目前还是没有一个标准推荐方案的空白阶段。
因此,2016年ASCO,一个三期的在老年胶质瘤患者当中的一个研究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老年胶质瘤患者短期放疗同步及辅助TMZ化疗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个研究得到的一个结论,在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我们采用短程的40Gy/3周的照射,这样一个分割剂量,加入同期的替莫唑胺化疗,对于老年患者获得一个好的PFS和OS是有意义的,更加突出和重要的是,如果MGMT的甲基化状态是明确的,那么获益就更大。
综合目前的对于老年胶质瘤患者、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推荐,大概有两种选择:一个是采用常规分割,也就是说大致是一个标准“Stupp”方案,另外一个是可以采取一个短程的40Gy15次的照射。在这个放疗的过程中,联合化疗和联合化疗的辅助,对于这部分TFS评分比较好的患者都是有获益的。
最后就是今年在ASCO上一些新药品研究的动向,如一个PDH1免疫制剂联合贝伐在复发胶母当中应用的安全性,这是一期的研究。
推荐阅读:脑瘤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