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疫苗,抗癌症疫苗,肿瘤树突状细胞(DC)疫苗Riboxxim治疗成功率从20%提高至75%
免疫疗法可以说是当前癌症治疗领域最为成功的疗法之一。2011年,美国FDA批准了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nti-CTLA-4单抗,Ipilimumab)上市,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进入了新时代。2013年,《科学》杂志根据全球科研成果评出“十大科学突破”,其中细胞免疫疗法荣登榜首,被选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突破。研究发现,用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之后许多患者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已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鳞状细胞癌集肝癌等领域大放异彩,但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反应,例如黑色素瘤患者的治愈率仅有20%。
因此,如何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现有免疫治疗药物的效用便变得十分重要。
癌症疫苗再获突破,免疫疗法效果提升3倍,未来可期
就在今年5月18日,刊登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则研究着实让人振奋!康斯坦茨大学的免疫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癌症疫苗,在小鼠实验中能够将免疫药物的效果由20%提升至7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在部分癌症患者中失效可能是由于其主要是充当帮助机体延长免疫应答的作用,而一旦免疫系统失去对肿瘤细胞的辨别能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将失效,因此识破肿瘤细胞的“伪装”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靶向树突状细胞的新型可降解粒子抗癌疫苗,名为“Riboxxim”。此疫苗已获批用于人体的免疫刺激剂,以启动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刺激人体的T细胞反应,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效发挥到极致。
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高效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从而使免疫系统重新“觉醒”。
在研究中,注射单剂量疫苗的小鼠产生了明显的抗肿瘤反应,这种反应在8周后仍然可以检测到。并且,与其他免疫刺激剂相比,只需极低剂量,这款疫苗也能够使小鼠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但是由于人体免疫反应的自然下调,在接种疫苗后30天,肿瘤会逐渐复发。但是,如果将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则治疗效果会持续,并且肿瘤会被消除。
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免疫检查点抑制性抗CTLA-4单抗添加到治疗方案中,联合疗法不仅能延缓肿瘤的生长,最终在75%的病例中彻底消灭了体内的肿瘤,也显著延长了动物的生存期。
挑战难治性肺癌,个性化新抗原脉冲树突状细胞疫苗大展身手
说到联合免疫疗法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研究,要数今年1月份华西医院的专家在国内外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款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案:基于新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Deo-DCVac疫苗)联合PD-1抗体。
由致癌基因突变导致的新生抗原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而在本研究中被用于治疗晚期难治性肺癌,共招募18名患者,且绝大多数均经历了各种化疗、PD-1抗体免疫治疗等常规疗法,入组后有1名患者由于穿刺活检失败等原因,仅留下17名患者。
经过细致的检查和分析,最终有12名患者接受治疗,其中5名接受完整的三联疗法。
结果显示,12名患者中,3名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6名患者肿瘤保持稳定,疾病控制率达75%,疗效维持最长的患者已经2年。
整个治疗中,副作用可耐受,未严重不良反应。
图中患者靠近下腔静脉的转移瘤基本消失,肾上腺转移及盆腔巨大转移灶明显缩小对于复发性晚期癌症患者,这种联合疗法可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而且不会增加毒性及副作用。Deo-DCVac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并适用于晚期肺癌患者。
树突疫苗已被国际广泛认可
说到树突细胞疫苗大家其实并不陌生,小编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多次。
目前,多数DC疫苗已经被国际医学抗肿瘤领域广泛认可,并已经应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中,这是癌症患者治疗的新希望。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Provenge(sipuleucel T),这是首个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的疫苗,开创了癌症免疫治疗的新时代。这是一种自体细胞免疫疗法,于2010年4月29日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这项批复标志着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在美国,Provenge是FDA批准的唯一一种由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制成的前列腺癌免疫疗法。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000名男性患者被处方了Provenge治疗,该药在临床上已被证明可以延长晚期疾病男性的生命。
小编有话说
目前,德国、日本也有树突细胞疫苗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多种癌症,如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皮肤癌等,这是癌症患者治疗的新希望。想寻求国内外治疗新技术帮助的患者可以先将病历提交至无癌家园医学部(400-626-9916)进行初步评估。
相信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实验的开展跟进,癌症疫苗将会在癌症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离我们让肿瘤君滚蛋的梦想也就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3244-3
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862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