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CEA CAR-T细胞疗法治疗晚期肠癌,6个月肿瘤消退76%
晚期肠癌患者在接受新型的CEA CAR-T治疗后6个月,肿瘤靶病灶缩小76%,至今无进展生存期达9个月!中国科学家又成功研发出一款针对结直肠癌的CAR-T,给广大的病友带来全新的希望!
全球每年新增193万结直肠癌患者,其中50%会进展为晚期转移癌。这些患者平均需经历3-4线化疗、靶向治疗,但最终仍会耐药。数据显示,末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仅6%,中位生存期不足10个月。更残酷的是,肝、肺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至15%。“治疗失败—肿瘤进展—体力崩溃”的恶性循环,几乎成为所有晚期肠癌患者的命运轨迹,临床上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值得振奋的是,2024年6月在ASCO会议上,一款国研新型靶向CEA CAR-T细胞制剂治疗CEA阳性晚期/转移性实体肿瘤的最新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公布,引起巨大轰动,这是国内首个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靶向CEA的CAR-T,有望推动CAR-T细胞治疗在实体瘤领域新的临床突破!
瞄准新靶点!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发针对结直肠癌的CEA CAR-T
CAR-T疗法在血液瘤中战绩辉煌,但在实体瘤中却屡屡碰壁——肿瘤微环境抑制、CAR-T细胞归巢困难、靶点表达不均是核心瓶颈。
CE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是一种糖蛋白,通常在癌胚胎的发展过程中表达,也表达于正常的结肠黏膜。CEA在很多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包括结直肠癌、70%的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大约50%的乳腺癌,除在胃肠上皮细胞低表达外,CEA几乎不在其他正常细胞中表达,被认为是能够精准打击肠癌细胞的“黄金”靶标之一!
基于此,基于此,中国研究人员开发针对CEA的 CAR-T 细胞疗法,并通过三大技术革新实现突破:
1.双平台破微环境:
PhiCAR®:穿透肿瘤物理屏障,促进CAR-T细胞在肿瘤局部聚集。
RESCAR®:逆转免疫抑制信号,激活CAR-T细胞杀伤潜能。
2.缺氧响应型设计:CAR-T细胞在肿瘤低氧区域活性增强,精准锁定转移灶。
3.腹腔输注新策略:通过腹腔直接注射,CAR-T细胞可快速浸润肠癌腹膜转移灶,局部浓度是静脉输注的10倍。
6个月肿瘤消退76%!国研CEA CAR-T实现88%疾病控制率
2024年ASCO大会上,这款国研CAR-T公布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NCT05396300)引发全球关注!
这项研究入组40例CEA阳性、至少2线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患者(35例结直肠癌,3例胃癌患者,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1例胆管癌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究采用了腹腔注射的方式,让CAR-T直接‘空降’肿瘤腹地,这是实体瘤治疗的重大策略创新之一。这种给药方式可突破传统静脉输注方式的局限性,建立循环持久的免疫力,可增强对实体瘤的杀伤并防止复发,同时可能降低脱靶效应带来的风险。
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期间,40例患者并输注CAR-T细胞,其中腹腔注射(IP)组有16例患者,静脉注射(IV)组有24例患者。
结果显示:腹腔注射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5%,疾病控制率(DCR)为88%,其中高剂量腹腔注射组的ORR为28.5%,且高剂量组中取得缓解的患者其肿瘤持续缓解均超过5个月,其中包括1例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肿瘤病灶持续缩小76%。
静脉输注组的客观缓解率为8%,疾病控制率为67%。
此外,这款疗法安全性良好:
●无3级以上细胞因子风暴(CRS)或神经毒性11。
●仅17.5%患者出现3级腹泻(经激素治疗可控)11。
CAR-T细胞在IP组和IV组中均表现出强劲的扩增,而最大浓度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CEA CAR-T细胞疗法通过IP或IV输注均具有可接受的毒性。IP输注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潜力,并且高剂量组的肿瘤缓解期延长。
当化疗、靶向药逐一失效,CEA CAR-T为晚期肠癌患者点亮了一盏新的希望之灯。医学不会放弃任何一位与癌抗争的勇士,或许下一次突破,就能改写生死边界。
除了CAR-T疗法,TCR-T,TIL以及“三联疗法”(肠道菌群移植 + PD-1单抗 + 靶向药)都在肠癌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3名晚期肠癌患者肿瘤消退!《自然医学》重磅公布全新TCR-T疗法Ⅱ期研究数据
2)疾病控制率62.5%!美国MD安德森公布TIL疗法在卵巢癌,肠癌和胰腺癌中的疗效
3)实现近90%控制率!BRAF V600E+肠癌患者迎来全新治疗方案
4)肠道菌群联合抗PD-1+抗VEGF,助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缔造完全缓解奇迹!
过去十年,肠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逆转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除了上面整理的内容,还有更多的新药正在研发中,更多的病友可以通过新药获得更长的生存期。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更多新药早日上市,造福大众!也期待2025,肠癌病友能够打败癌症,活过一个又一个10年!转发给需要的患者,或许这就是改变命运的契机!
参考资料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024.42.16_suppl.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