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总医院肿瘤中心副院长朱广卿教授长期义诊活动
朱广卿院长
他就是空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朱广卿,空军总医院肿瘤中心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科学技术委员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师》、《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临床康复》、《中国医学科学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等统计源期刊杂志的审稿人和编委,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出版论著共60余篇,获二、三、四等军队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10余项。
朱广卿是河南濮阳人,生于医学世家。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朱广卿的心再一次火热起来,他想上大学,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当年,我其实考了两所大学,因为我曾经是中学的数学老师,数学基础好,所以空军导弹学院数学系的老师们对我一直青睐有加,有一次学院招生办老师招呼我去他办公室,拿出一份当年本科入学考试卷让我答,我当时不明所以地照做了。之后,我又得到允许可以报考第四军医大学,从准备到考试只有5天时间复习,没想到,考上了。等空军导弹学院录取时,才得知我已经被第四军医大学录取。”
朱广卿于1986年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呼吸科,一干就是20多年,期间曾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起担任老年病呼吸科带头人。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朱广卿微笑着说:“我的适应能力强,乐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办法去做事,做实事。”自从医的那一天起,他就一心要为病人解除痛苦。在他看来,医学就是一门艺术。在空军总医院这么多年,朱广卿在前辈的指点下,将搁置若干年的呼吸机重新在临床发挥起作用。 对此,朱广卿坦陈,自己的一切成绩都得益于两位恩师——纪树国主任和王宏达教授,前者认真严谨,后者追求完美,这两方面特质均在朱广卿的身上得到传承。
2005年6月1日,朱广卿挂帅组建空军总医院肿瘤内科。用他的话说,科里的医生基本都是退休返聘的,房子是最老的,房间没有厕所,没有空调,“在这种条件下,哪个病人会愿意来?”于是,朱广卿接收最难治疗的病人,“基本上是被其他各大医院‘宣判’的患者。”他说:“作为医生,一切从病人出发,哪怕有一丝希望,都不要轻言放弃。如果连医生都放弃了,那患者还有什么希望呢?”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朱广卿从呼吸科到肿瘤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先后在肺癌的诊断和防治;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评价和治疗;综合医院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先后在肺癌防治、综合医院肺结核的诊断、过敏性哮喘ECP水平变化、肺心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结核性大叶性肺炎的诊断等方面获得临床、科研奖10余项。 近年来,他在胸部肺部为主的恶性肿瘤防治得益于早年呼吸专业的基础,在肺部阴影的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防治及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永不言弃,创造生命的奇迹
当听到“某肿瘤患者还有三个月、半年生存期”这种类似于“判刑”的说法,有的人当场崩溃,甚至短暂“刑期”都不能度过,但也有很多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朱广卿表示,预计生命存期实际上是对患了相对较难治疗疾病的病人生存期的一个估计。这种预期应主要用于科研筛选病人,而临床工作不应轻易给病人做“判决”,可能带有很大偏差。所谓“晚期病人”不能一概而论,预期不等于寿命一定会在那时终结,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接受任何正规治疗就断定病人还能生存多久的判断是不够人性化的,肿瘤病人的管理包括很多临床和心理治疗的内容,临床上每一个病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临床过程可遵循的统计学模式。癌症的复杂而不可预测特性使其治疗决策成为一个高超的艺术、一个精确的科学平衡、一个个性化的经验凝练和常规理念与健康理念的综合。
“肿瘤治疗,从心开始。”朱广卿强调,病人要尽可能早地调整自己心态和生活方式,以尽可能好的心态去接受治疗。也正是因为如此,早在2009年,在朱广卿的倡导下,空军总医院肿瘤内科心理咨询门诊正式开诊。“一般情况下,肿瘤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肿瘤以后,都会感觉紧张,害怕,甚至恐惧。因此临床上常见到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甚至精神错乱等心理病症。如果任由患者带着这种心情看病,将会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肿瘤内科心理咨询门诊可以帮助病人正确面对肿瘤,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接受治疗。鼓励病人无论何时,都要努力争取创造自己生命的奇迹。”
在空军总医院肿瘤内科的病房里,有一位70多岁的抗癌明星。朱广卿记得,初见这位患者时,她胸腔巨大肿块、大量胸水、骨转移,每天咳嗽、胸闷、发热38.5摄氏度,不能平卧、不能翻身,因骨转移疼得双下肢卧不能屈,站不能蹲,体重只有35kg,很多医院预计生存期不到3个月。根据病情,朱广卿给她以生物治疗和小剂量的个体化化疗,加之患者的乐观、开朗,如今五年半过去,体重增到45kg,还健康地生活着。
还有一位直肠癌肝转移的台湾病人,被确诊后因畏惧放、化疗等治疗方式,只接受“气功”和中药治疗,来到空军总医院时,他的肝脏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瘤口袋”,上顶心脏,左挤脾脏,下达盆腔,加上大量腹水,重度黄疸,肝功异常,每天脓血便20余次,整个人简直就像个“会喘气的瘤子”。考虑他从未接受正规治疗,朱广卿给予生物治疗和个体化化疗。两周后,奇迹出现,他每天大便次数减少到6到7次。几个月后,“瘤口袋”快空了,肝脏回归正常,他乘飞机、坐火车来去自如,俨如常人。
朱广卿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丢下包袱,轻松上阵,积极配合大夫治疗。如果极度紧张、焦虑只会耗费大量精力和体力,让家人担心、更让医生无所适从。而很多家属和患者每天战战兢兢地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肿瘤治疗上,遍访天下名医、疲于奔波在寻找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和最好的方法诊治上。其实对于肿瘤病人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保证患者治疗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对患者及家属最好的物美价廉的良药。不论病人处于哪个阶段,尽力做好这些,就有可能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时间,甚至创造出奇迹。”
有一个宫颈瘤晚期肿瘤患者,腹盆腔内肿瘤使她看上去似怀孕6个月,由于肿瘤侵犯造成的瘘道窄、大小便失控,奔波数月,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甚至连中药也劝她不要再吃了,因为都认为她生存不会超过三个月。为了止痛,托人找到了空军总医院肿瘤内科。朱广卿细心分析了病人的诊疗过程,发现如此之久的时间却没有人试着给她一点治疗。经病人及家属同意,在止痛的同时,很快也接受了化疗。她是幸运的,她的大大小小的瘤子大部分消失了,两处瘘道也愈合了,宫颈原发的病灶仅有2cm大,经放疗后,她痊愈了。3年多过去了,多次PET/CT证实,她仍无痛生存。
30年从医路,朱广卿说:“我认为在肿瘤治疗方面,应该从心开始、一见重“情”、三“新”二疑、莫一而终。具体来说,从心开始,医患之间用心交流,重视病人们心理状态;一见重“情”,重视心情,把心打开,与医生有一个良好沟通,医患与信,让每一位来到身边的患者都能安心睡好每一觉、吃好每一顿饭。三“新”二疑则是面对新病人或新症状、新体征,都要采取怀疑的态度,重新审视病情变化的原因;莫一而终,就是不一概而论,要针对每一个病人,充分评估,为每一个病人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个医疗团队很重要,我希望能把我的理念逐步传递给团队中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促使肿瘤病房规范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治疗肿瘤是治疗患肿痛的病人,而不仅仅是单纯治肿瘤。”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朱广卿对病人的关心体贴是一种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作为一个医生,他总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对待另外一个需要关爱的生命,这是一种高于一切的品德。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术精湛是一个好医生的基础,朱广卿主任医术精湛,专心科研。朱主任凭借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化疗方法,该方法已使患者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延长了生存期。
“我经常告诉我们的医护人员,对我们接到的每一名患者,除积极评估肿痛外,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都不要忘了病人的整体状况,我把它形象比喻为建筑工地的“三通一平”,在我们这里解读为“尽力保持患者呼吸通、消化道通、泌尿道通和心态平和。”这也是估息治疗的理念。要想让病人活得好、活得久,必须让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将这一理念贯穿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
朱广卿院长义诊咨询电话